您的位置:首页 >娱乐 > 正文

“大漠变绿洲”的中国样本

来源:人民网-人民日报海外版 时间:2018-08-07 15:20:01

“大漠变绿洲”的中国样本

图为7月21日拍摄的库布其沙漠中网格状种植的沙柳。它能起到固沙作用。

刘文华摄(中新社发)

“大漠变绿洲”的中国样本

当地农民在库布其沙漠种植沙柳。

刘文华摄(中新社发)

“大漠变绿洲”的中国样本

当地种植户介绍甘草种植。

刘文华摄

“大漠变绿洲”的中国样本

库布其沙漠中种植的西瓜。

本报记者 刘发为摄

“大漠变绿洲”的中国样本

穿沙公路今日美景。

(当地供图)

“大漠变绿洲”的中国样本

1979年,人们在库布其沙漠中植树。

(当地供图)

“大漠变绿洲”的中国样本

1985年,人们在沙漠中造丰产林。

(当地供图)

“大漠变绿洲”的中国样本

1997年,库布其沙漠修建第一条穿沙公路。

(当地供图)

“大漠变绿洲”的中国样本

7月24日,引自黄河的凌水让库布其沙漠上充满生机。

刘文华摄(中新社发)

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,横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、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,面积约1.86万平方公里,曾被称为“死亡之海”。西周时期,这里遍布森林、水草肥美。后来由于气候干旱、人为破坏等原因,沙漠渐渐形成。

从新中国成立算起,库布其沙漠每年向黄河方向“移动”几十米,把近2亿吨黄沙倒入黄河,使黄河水位上涨,威胁沿线人民生活。同时,频繁的风暴天气使包括北京在内的沿线城市饱受沙尘暴之苦。

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,一段长达30多年的治沙之路展开。上世纪80年代中期,当地较早实行“五荒到户、谁造谁有、长期不变、允许继承”政策,好政策迅速释放出巨大能量。上世纪90年代末,当地打通第一条纵贯沙漠南北的柏油公路,公路两侧建起5万亩护路林带,拉开了大规模治沙帷幕。进入新世纪,当地出台了禁休轮牧、生态治理奖补机制等政策,林业建设高速发展。中共十八大以来,当地依托国家重点生态工程,在沙产业、生态移民、禁牧休牧、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企业和群众直接支持,形成多渠道投入、多部门协作、多方面参与的防沙治沙新格局,治理速度以现在1年超过以往10年的步伐迈进。

经多年努力,当地开发出“沙漠水气法种树技术”,只需10秒就能种一棵树,且树木成活率达90%以上。螺旋钻打孔法、甘草平移法等100多项沙漠生态技术成果,和“豆科植物大混交植物固氮改土”等100多种“沙漠生态工艺包”,将各种治沙难题各个击破。

如今,库布其沙漠实现了从“沙进人退”到“绿进沙退”的转变。30年来,沙丘整体高度下降了一半,6000平方公里荒漠变成绿洲,占库布其沙漠总面积的1/3,这些绿洲每年阻止上亿吨黄沙流入黄河。从1988年到2016年,库布其沙漠降雨量从每年不足100毫米增加到456毫米,沙尘暴从每年50次减少到每年1次。生物种类从不足10种增加到530种。更可喜的是,沙漠中还出现了几百万亩厘米级厚的土壤,使其初步具备农业耕作条件。30年来,库布其模式创造的绿色经济已实现300多亿元的生态收入,沙区农牧民人均年收入由不足400元增长到了1.5万多元,10多万人彻底摆脱贫困。

由于治理成绩突出,2014年,库布其沙漠成为联合国环境署确定的“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”。2015年,库布其沙漠绿化成果获联合国颁发的年度土地生命奖。同年,库布其生态创造模式被巴黎气候大会标举为中国样本。

联合国副秘书长、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埃里克·索尔海姆说:“在库布其,沙漠不是一个问题,而是被当作一个机遇,当地将人民脱贫和发展经济相结合。我们需要这样的案例为世界提供更多治沙经验。”如今,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已经成功进入沙特、蒙古国等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和地区,并在中东、中亚、东南亚等地落地生根。

库布其沙漠的成功治理,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一个缩影。进入新时代,中国将继续践行习近平总书记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,弘扬库布其精神,推动绿色发展,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上再创新的辉煌。

(本报记者 彭训文)

《 人民日报海外版 》( 2018年08月07日 第 05 版)

猜您喜欢

相关阅读